在擴大內需、促進消費的政策導向下,各地發放文旅消費券漸成常態,已成為激活文旅消費的重要牽引力。但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,比如“發放熱、搶券用券冷”的溫差現象:某市價值千萬元的文旅消費券線上很快被領完,但實際核銷率不足20%;某地高端民宿消費券因門檻過高導致超六成過期失效。這些現象折射出當前消費券發放在落地環節仍需優化。
首先,要關注政策設計與市場需求的對位。部分地區消費券的發放存在脫節:一是與消費習慣脫節,比如北方某市在冬季發放“水上樂園專用券”,結果九成券面閑置;二是與消費能力脫節,比如某古城設置“滿800減200”的高門檻,普通家庭被拒之門外;三是與消費場景脫節,簡單地將景區、酒店、餐飲等不同業態消費券打包發放,缺乏場景化設計。這種“大水漫灌”式的發放,既降低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率,也削弱了政策惠民效果。
其次,消費券發放中的“數字鴻溝”問題亟待破解。當某旅游平臺出現專業代搶團隊,將百元消費券加價倒賣;當年輕人用虛擬定位跨省囤券,而老年群體面對手機屏幕束手無策……這提醒人們,消費券的數字化發放既要追求效率,更要注重公平。技術賦能不能演變為技術設障,移動互聯時代的惠民政策,需要為不同群體保留多元選擇。
再次,消費刺激與產業升級的協同效應有待加強。比如,某歷史文化名城發放消費券后,80%的核銷流向小吃攤和旅游商品店,博物館、非遺工坊等文化消費場所核銷很少;更有個別景區為快速消化消費券,突擊采購低質旅游紀念品,最終對品牌形象造成損害。這些案例表明,消費券政策不應止步于短期刺激,而應從長遠成為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的催化劑。
要讓消費券真正發揮“四兩撥千斤”的作用,需要構建精準施策的完整閉環。首先,應建立文旅消費動態數據庫,通過大數據分析游客畫像、消費偏好和淡旺季特征,實現精準匹配;其次,要筑牢技術防護網,運用區塊鏈等技術追蹤券源流向,與電商平臺建立聯合防控機制,封堵虛擬定位、外掛搶券等技術漏洞。更重要的是,將消費券政策與產業升級掛鉤,對完成產業升級、開發文化體驗項目的企業給予券額傾斜,形成“消費引流—服務提升—產業升級”的良性循環。
消費券政策的終極價值,不在于發放和領券時的熱鬧,而在于真正激活消費潛能、推動產業變革。如果政策制定者能走出辦公室,多在景區門口觀察游客的消費選擇、在非遺工坊傾聽手藝人的發展訴求、在民宿院落感受經營者的現實困境,那些躺在文件里的發放方案才能真正轉化為市場端的消費暖流。這既考驗相關部門的精細化治理能力,也需要市場主體創新供給的積極作為,唯有二者合力,才能讓文旅消費的熱度持久、綿長。(孔令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