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年齡門檻”本質上是旅游服務與老年群體風險承受能力的錯配。打破這一困局,要以適老化思維優化旅游服務體系,讓服務適配需求而非需求遷就服務。
春暖花開,正值旅游高峰期,不少市民反映,“年齡門檻”在老年旅行團中普遍存在,且標準不一。旅游企業為何設置“年齡門檻”?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?
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以及消費觀念的持續轉變,老年人的出游需求愈發旺盛。隨之而來的是高齡老人出游受阻于“年齡門檻”的現象愈發突出,旅行社常常會以70歲為“臨界線”設置報名限制。
旅行社對老年游客突發疾病、意外受傷等風險的擔憂可以理解。然而,將高齡老人“一刀切”拒之門外,實則暴露出企業在產品設計、服務保障上的不足。當多數旅行社仍提供標準化行程,而缺乏對老年人體能、健康、出行習慣的考量時,風險防控便只能退守“年齡限制”這一最粗放的防線。
2024年1月,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《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》要求,“以健康狀況取代年齡約束,完善相關規定便利老年人出游,健全投訴舉報機制并加強監管。發展老年旅游保險業務,鼓勵擴大旅游保險覆蓋面”。
可見,“年齡門檻”本質上是旅游服務與老年群體風險承受能力的錯配。打破這一困局,顯然要以適老化思維優化旅游服務體系,讓服務適配需求而非需求遷就服務。
在這方面,南京海熙國際商務旅行社通過長期積累客戶健康數據,設計慢節奏生態旅游線路,配備全科醫生隨團、適老化交通設備等,既可以滿足老年人看世界的渴望,又能夠將風險降至可控范圍。這表明,旅游服務需要提高對差異化群體的貼合度,從“標準化”轉向“定制化”,從“被動防護”轉向“主動賦能”,進而提高供給的精細化水平。
此外,打破出游“年齡門檻”,還需要多方協同構建保障體系。民事層面應當進一步厘清責任劃分,通過健康告知、家屬知情同意等規范流程,既可以規避法律風險,又能夠體現人文關懷;監管層面應嚴查虛假宣傳與霸王條款,制定銀發旅游服務標準,倒逼行業提質;政策層面,鼓勵開發適老化旅游產品,引導商業保險參與高齡老年人旅游服務。
當前,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突破3億,銀發旅游市場潛力巨大。讓每一位銀發游客在“詩和遠方”中收獲從容與尊嚴,不僅是老齡化社會應有的溫度,更是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。(房清江)
(責任編輯 :秦佳鳴)